比如,按现行美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技术水平,也就是可容纳约两三亿人的就业,如果中国现在拥有同美国一样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试想如何容纳下七八亿人的就业?因此,未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与产业发展的情况有很大关系,不能简单地说劳动力是否短缺。
分别对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出分析:一是 分配不公造成内需不足。甚至只有到了社会改革的适应期才能操作。
现引用一点常识,经济学上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的形象表述。现作如下分析:第一,地方政府对的中央的到期债务还不起这件事的起因是,中央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拉动内需发了一些钞票,以缓解资金缺口(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预算总额,多花些钱,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四是 科学研究税务理论,提高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出台具体操作方法有的说,通货膨胀中政府可以减轻一定的债务负担。这是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方面的失误。
各项数据反映的情况跌落幅度不小,确实不可掉以轻心。三是 合理分配的方法----按行业规定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按成本分行业计算人工费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鼓励员工进行人力资本积累。
资源约束、生态环境压力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而在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做得很好或已经比较成熟的领域则应多退少进。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冲突,而是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过程。此外,制约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们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因素已转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社会产品上来。
因此,在竞争日益惨烈的背景下,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而更表现为中国企业和世界其他国家跨国公司之间。对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退,既不能逢国必反,也不能遇私就恶,而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和强大,需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继续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赢。国家可考虑把滞留于一般产业的部分国有资本转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如养老基金、医疗保险基金、扶贫基金、教育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补充这些领域的投入不足。其实,日本、韩国在二战后实施赶超战略时,国企在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已达到48.6%,而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城市化,依靠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资本结构日益合理、法人治理结构日益规范,经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依据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和布局,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财政刺激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迅速产生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投资更多地用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得到显著发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能搞私有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实力都要创造条件做大做强。
在中国目前稳增长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进行投资的行为受到限制,这也为民间资本扩张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一大批国有企业资本充裕,技术实力强,人才资源雄厚,已有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决高下。尤其是最近10多年,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国有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比重也较大,为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国有资本大举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能源开发、重要服务业、重要制造业等领域,有助于促进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这就涉及如何理解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如何为国有经济定位。企业的天职是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谋求做强做大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无可厚非。韩国在私营企业规模偏小的情况下,依靠国企推动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落实,由政府投资或控股,设立了很多公营企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公共企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攀升。
国有资本要在这些方面发挥优势和潜力。当出现经济危机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资助国有企业,使经济较快走出困境。
政府的责任是要创造使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外部环境。然而,片面追求越大越公、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结构,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国有资本投资,却缺乏足够的资金。2012年,中国内地入围企业数量为70家,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一起成为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共同缔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领域出现一定的国进民退是正常的。从民营企业内部看,要强化科学管理,逐步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民营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竞争力不强,恶性竞争严重。其实,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英美国有企业的数目也在增长。
一、从中国发展的阶段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依靠强大的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目前为止,中国主要依靠全面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8年10月和2009年1月,英国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分别实施两轮注资救助方案,政府也成为了诺森罗克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最大股东。中国要顺利实现经济的赶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必须相互合作,通过技术上、市场上、产业上相互外溢、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赢。
1995年,中国大陆只有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全是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加剧,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上升,加之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行为不够规范,利润下滑甚至亏损,造成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竞争力下降。国有经济具有发展特殊产业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功能,应当在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支持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展单一公有制经济也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国民经济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例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战略性不可再生资源领域,以及所有针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服务和产品供给方面,就应该多进少退。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有助于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助于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实现双赢。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政治经济学者田村昭彦认为,二战后日本私营企业根本无力与外国竞争,国企承担了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因国企出现了机构臃肿、巨额赤字等问题,日本政府开始部分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等,但官民合作的形式被沿用至今,成为维系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言0